您的位置 >> 教师发展>>校本培训>>阅览文章

优秀论文选登

发表日期:2010/10/22 11:59:22 作者:无 有753位读者读过

美丽“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

                             文/袁雯

   刚刚步入教师这个岗位,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看到孩子们青春洋溢的笑脸,整个人顿时如沐春风。看着他们乖巧、团结的模样,我不禁深信其他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个让人省心的班。开学后,一切事情都照着预计的轨道运行着,由于我对每一个孩子都奉行“赏识教育”,不时地对他们加以一两句褒奖,孩子们不禁笑逐颜开。

   到了第一次班队课重新安排座位的时候,我请男女生按身高站成两队,孩子们十分配合。按照既定的规则,孩子们陆陆续续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兴高采烈地和新同桌交流起来了,整个教室井然有序。

 “老师,我不想跟她坐!”

   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疑惑地搜寻声音的来源,“发生了什么事?”我很诧异。抬头一看,一个男生嫌恶地离开了他“原本”的座位,周围的学生正“鄙视”地看着小霞,胆子大些的甚至指指点点的说:“谁愿意跟她坐谁倒霉!”“看她的样子,谁想跟她坐?”此时的小霞愣愣地看着大家,又看看我。其他孩子仍然沉浸在他们的斥责中,并没有人注意到我正悄悄地关注这一切。

   我没有说话,细细的打量着小霞,她傻傻地站着,说不上可怜,也说不上孤立无援,因为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她的眼中似乎并没有想要寻求支援。此时的她脸红通通的,额头上沁出了密密的汗珠,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指甲,时不时伸手拨弄自己已然梳得很整齐的头发,小耳朵上戴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耳钉——看得出来,平时很可能是个极爱打扮的女孩。

   教室里回响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看来,这场硝烟需要有人制止,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对小霞如此不满。

  “你想跟谁坐一起?”我轻声问道。“老师,我……我想一个人坐。”她笑眯眯的回答我,丝毫看不出同学的反应跟她有关。“这可能有点难度哦,因为我们班正好42个人呀!”我为难地答道。

  “反正我不跟她坐!”“……”教室里又一次陷入了喧闹,我不得不再次组织教学。

  “谁能告诉我原因?”我询问道。话音刚落,眼前的情景让我又一次惊诧——全班除了小霞,几乎全部同学都跃跃欲试地举起了他们的手。

   在我的询问下,我终于了解了症结所在:她几乎每半天就要换一套衣服,头发的花样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耳朵上的耳钉换个不停。上课基本不认真听讲,不是在拨弄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参看自己的指甲,还不时拿出小镜子孤芳自赏,甚至不时询问同桌今天自己的造型如何……同学们都觉得她的打扮太过头,直呼恶心,她却不以为然,她也曾经在课上捣乱,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面对孩子们一条条的“控诉”,我震惊了。震惊我的不是她的“爱美”,不是她的“捣乱”,而是孩子们的“团结一心”——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把一个本属于这个集体的成员往外推,并且态度坚决。

   此时横亘在小霞与同学们之间的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沟渠,小霞孤身一人站在深沟的对面,想通过,却没有桥。因为同学们早已把这座桥拆了,不让小霞回“家”,这个家于小霞而言没有丝毫的温情、期盼,有的只是冷漠、斥责、敌视。

   我感到痛心。我深深知道,如果此时此刻,我利用班主任的权威作出任何的决定,势必会伤到其中一方。我想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接受她,否则,即使小霞硬生生地跨过了沟渠,同学们的推拒,使她仍然是这个“家”的看客。无奈,我只能暂时冷处理一下,我请她坐下,继续安排其他孩子的座次。

   经过调查探访,我了解到小霞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她的父亲是轻度弱智,母亲不满于家庭的现状,经常流连在外,打扮得花枝招展。夫妻感情不很好,一言不和,小则吵架,重则动手。平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够重视,只注重女儿的吃穿。

   鉴于此,我决定和小霞先谈谈。

   我对她开学时忙前忙后,乐此不疲地为同学们领书、发书等加以表扬。在谈到开学新体验的问题时,她的眼中没有半点遗憾或戒备。通过交流,我发现她和其他孩子却又不同之处:她总是时刻注意自己的外貌,不是抚弄耳钉、头发,就是不停地欣赏自己的衣物,表情自然而丰富。说实话,去掉这些外在夸张的掩盖,她很清秀,五官配合得恰到好处,个子在同龄人中也算高的,尤其是那双修长笔直的腿,令人称羡,她已算是一个天生丽质的小美女。

   我就班队课上发生的事和她恳谈了一番,她向我倾吐了她的心声。

  “同学们对于和你同桌都感到勉强。”我没有说“嫌恶”,而是用了“勉强”。

   她一愣,似乎并不惊诧,说:“我以后上课不找他们说话了,不打扰他们了。”

  “你经常上课打扰他们吗?”

  “有过,但并不经常,我只是想和他们说话。”

  “你经常这样穿衣打扮吗?”我把“怪异”一词咽下肚。

  “对呀!我觉得很漂亮啊!”她似乎很引以为豪,“大人们不都这样吗?”

   听了她大人一样的口吻,我不禁想笑:“这么说来,你现在已经长大咯?“

“嗯!再说我也不是刻意去打扰他们,只是他们都不搭理我,我只是想和他们说话,交朋友。”

  “噢,是这样啊!”听了她的话,我很高兴,看来她并非真想捣乱,只是希望和别人成为能交谈的朋友。

   我看了看她今天的装扮,吊带衫,小热裤,大耳圈,粉红色的指甲油,一头爆炸小细黄毛,虽然穿在她身上不丑,但毕竟不属于学校,不属于她。

   我灵机一动,带着她来到电脑前,找了两幅图片。一副是一群穿着校服参加升旗仪式的中学生,她们笑脸洋溢、充满朝气;一副是化着烟熏妆的女中学生,嘴里嚼着口香糖,浓妆艳抹,衣服的颜色整个配成了一个调色盘。我问她:“她们谁漂亮!”

   小霞脱口而出:“当然是穿校服裙的女孩子漂亮,你看那红头发的学生,丑死了。”

  “呵,很高兴你和老师的想法一致,其实啊,你也很漂亮,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你会更加出众,因为自然才最美啊!但是,光是老师欣赏还不够,你要让大家看到真实的你,让大家信任你,你愿意努力吗?”

  “啊?!”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我怕……”

  “放心!”我扶着她的头,“我会帮助你的。”

   她思索了一会儿,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晨会课前,小霞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眼光,卸下掩盖之后,清水出芙蓉。我笑着领着她一同进教室,到了门口,她迟疑了,我握着她的肩膀,她看了看我,长舒了口气,跨进了教室。

   她低头想了一会,说:“我想和你们成为朋友,我以后不捣乱,不会瞎打扮,我会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请大家和我做朋友。”我赞许地朝她点了点头。

   我看到大家一副不信任的模样,也难怪,她的形象根深蒂固,一下子要彻底颠覆,还真不容易。

  “大家放心,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小朋友的选择,小霞也是班级的一份子,是我们大家庭的成员,谁同意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和你成为同桌,成为朋友的。”我率先举起了自己的手。

   僵持了近一分钟,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终于,一只,两只,小手渐渐多了起来,小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一个月后,当我看到她和其他孩子快乐地游戏追逐时,我知道,美丽“心灵”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架起了一座回家的桥梁。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当我反思这件事时,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绪:由于这个孩子在家里得不到什么温暖,受到母亲不合事宜的审美观熏陶,因此过分在乎自己的外在,想借由此来吸引同学的目光,希望借由此跟同学们成为朋友,对学习也没多少兴趣,不时打扰同学们正常的上课秩序,同学们不喜欢她,她就自己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人在乎没人管,倒也乐得轻松自在。她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更是家庭的问题。”

   于是,我积极同家长联系,建议他们多和孩子交流,对于孩子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表现,要仔细分析,适当给予引导和批评,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

   同时,我建议家庭成员之间应经常沟通,互相体谅,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顾及孩子的心里感受,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自此,我和小霞每隔一周交流一次,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每次她总是饶有兴趣地和我探讨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我给予了小霞充分的肯定,让她感受到我对她行为的接纳与理解,从而让她能够敞开心扉地向我倾诉心向。她的家庭环境比较复杂,越是这种家庭的孩子,越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而淡化原本的家庭冲突,以维持家庭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孩子由于没有闪光点,容易被老师忽略,或者干脆做个“反面典型”。其实,这个孩子的生活因为缺少爱、缺少关注而在寻求关注、寻求爱。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能从正面方向多关注她;另一方面,在反面方向,尽量减少对她的关注。

   一个被集体排斥在外的孩子,就像站在一道逾越不过去的沟渠边找不到桥梁不能回家的孩子。如果不帮助她架起这座桥梁,她就会孤立无援,和家人越来越远,最后只能离开家,甚至破坏家。反之,帮她架起了这座桥,这个孩子可能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进集体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