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从习惯入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发表日期:2021/4/25 7:29:27 作者:admin 有1043位读者读过

从习惯入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现代教育中,问题意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现实学习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高。要让学生从已知的条件中去挖掘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敢问、好问、会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的培养逐步形成的。基于此东善桥小学数学组4月22日开展从习惯入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教研活动,由胡孝慈老师执教《两步计算的加减实际问题》一课,本节课中,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活动主题

从习惯入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1.二年级教师组内磨课

2.胡孝慈老师上研讨课《两步计算的加减实际问题》。

3.组内教师研讨

备课组

二年级数学组

备课组

教师

胡孝慈、朱桂萍

主备教师

胡孝慈

集体讨论时间

2021420

课题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所属单元

单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了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求被减数、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也学会解答连续两问的加减法实际问题,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整理条件和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计算检验。能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鼓励让学生能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能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能较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决问题,学会检验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了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在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中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思考、检验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能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过 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你们平时会玩一些小游戏吗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呢

老师这里也选取了一些游戏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展示这些游戏里面肯定有同学们所熟悉的

其实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这个游戏一共分为四关每一关成功后都会拿到一颗宝石你们今天有信心拿到这四颗宝石闯关成功吗那我们先来看第一关

二、探索新知

第一关给了我们线索去车站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我们一起去看一下难住小明的问题是什么

1.理解题意:整理条件问题

1 出示主题图问: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条件和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把条件和问题,出示在屏幕上

(3)问题中的离站是什么意思?

2.确定解题思路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在我们开动脑筋之前老师想提出几点学习要求我来找一位同学读一下

2学生自主列式完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展台展示几种不同算法分别请几位写的同学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并规范书写格式,追问学生:你第一步先算的什么?第二步呢?

方法1:可以用原来34人减去下车的15人,然后加上上车的18人,最后得出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34+18=52(人) 52-15=37(人)

教师追问:

他这种方法是先用了哪2个条件求出了什么,再求什么?

为什么原来的34人减去下车的15人用减法?算出的得数加上上车的18人用加法呢

方法2:可以原来的34先加上上车的18,然后再减去下车的15人,最后也能求出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34-15=19(人) 19+18=37(人)

教师追问:

他这种方法是先用了哪2个条件求出了什么,再求什么?

为什么原来的34先加上上车的人数18用加法?算出的得数减下车的15用减法呢

方法3:还可以上车的18减去下车的15人,再加上原来的34人,最后也能求出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18-15=3(人)  34+3=37(人)

教师追问:

他这种方法是先用了哪2个条件求出了什么,再求什么?

上车的18减去下车的15人算出来是什么?算出的得数为什么要加上原来的34人?

老师现在将这三种方法也展示在屏幕上大家能够再看着说一说每一种方法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

最后做这类解决问题的题目还不能忘记写答

3.揭示课题

那么现在大家再来一起观察一下这三种方法都是用几步算出来的

并且里面都是有加有减的所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4.检验答案

1)提出疑问:刚才大家都算出离站时车有37人,那怎样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那可以用方法检验?

2)学生交流

再算一遍:师引导,思路正确的话,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思路不正确,再算一遍能检验出答案是否正确吗?

换一种方法:当一道题有几种解法时,可以换一种解法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倒着推算的方法:用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上下车的人数,看是否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3)学习单算式的右边写出检验过程。

4学生汇报师板书检验的过程

5通过刚才的检验我们知道了你们计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请同学们一起口答。

5.回顾总结

1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明确第一步是整理条件和问题,第二步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确定解题的思路,第三步是根据解题的思路列式计算,第四步是对答案进行检验

三、巩固新知

1.挑战第关:想想做做1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呢?

2谁来说说题目中的条件问题是什么?

3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单上列式计算,并写出检验过程。

5)全班交流。

2.挑战第关:想想做做3

1)出示题目:工地上运来了一些水泥:上午运来45袋,下午运来54袋,用去88袋还剩下多少袋

2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条件和问题?

3图上的每一个直条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直条图来整理条件和问题(课件出示)

4题目中说用去88袋,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大约是一部分吗?那剩下的这一部分就是我们要求的还剩下多少袋。

5这个题目你们会解决吗?在学习单上列式计算

6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追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3.挑战第关:想想做做5

1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提问:从题目中知道什么条件和问题?

2追问:题目中他们班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人各有多少人?这个是什么意思?

3 你有什么想法?

4)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在学习单上列式计算。

5)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1.你能说说两步计算的加减实际问题 的步骤吗?你觉得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小结:这四个环节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以后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去解决问题

2.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2、4

六、拓展提升

根据算式,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2-25=27   27+36=63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34-15=19(人)       34+18=52(人)         18-15=3(人)     19+18=37(人)        52-15=37(人)          34+3=37(人)

检验:37-18=19(人) 19+15=34(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bc2d33b2-71cb-49dd-a547-98db180233180d462aa4-48e5-4ebf-9d06-5c7b7260ce12b2406c97-97fa-4924-b83c-85e5b09ac26fcf8d9a1f-85ec-4b4c-9bef-6489c5c58b4544374f78-f6fc-469f-8191-d01469f66d5bebed3ada-7e9f-4c55-8cb4-2b09efda7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