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师发展>>校本培训>>阅览文章

东善桥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二次培训活动

发表日期:2021/3/17 14:16:09 作者:admin 有1158位读者读过

东善桥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二次培训活动   


为全面理解、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快更好地投入新学期的教学工作,316日下午一点十五,东善桥中心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在会议室参加了部编版小学年级、五年级语文教材训。
    首先,我们聆听了马亚男老师的的讲座。老师对新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先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了介绍,接着又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跟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还给大家展示了教材概览,并通过大量教材中的实例帮助老师们解读教材,还对各部分内容如何教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接着陈荣老师就五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进行学习分享。她交流了听课中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了课后习题内容的要点。并分享了实验小学的侯祥敏老师的讲座内容,对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进行解读并给予了教学建议。

最后老师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载体,我们要吃透教材。经过这次培训,我们将会更好地备课,上课,将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到课堂教学。
    此次培训活动为老师们点亮了新教材教学之路的明灯,为老师们的课堂焕发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为了全新的起航,我们将永不止步地行进在学习的大道上!

     8163a2387f7a214d0a63550e6641c74d.jpg82c594884a7a6c5e2fcef5b8e34175d3.jpg

187b683208496085ad81505dab3d1daf.jpg

0c9d19e5c3c91ef8a33d9a01a10f0e5e.jpg

98970045-c92b-4aa4-90de-e9c5becbe4e5.jpg

IMG_20210316_134648(1).jpg2.png1.png

五年级下册教学解读及教学建议

陈荣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基本结构

跟三四年级的单元体例一样,每一册书都有六个常规单元和两个特殊单元,在高年级,编排了以单元整组的综合性学习,上册按阅读策略体系编排,策略单元都安排在上册。五年级下册编排的是遨游汉字王国。习作单元呢,五年级上册重点介绍事物,下册重点描写人物。

再看本册的语文要素:

五年级下册教材共8个单元,包含一个习作单元、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古典名著单元共23篇课文。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1. 编排特点

  2. 选文的广度

    五年级下册出现了新的文章样式,第20课《金字塔》,包括两篇文章,一篇是《金字塔》,另一篇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第二篇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形式,它既有文字的描述,又有数据,还有图标和示意图,左右两边还有标注这是一种非连续文本形式,文字表述是片段的。

    其次是有科学类方面的科普文。如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重点,两篇阅读材料《有趣的形声字》和《甲骨文的发现》,我们以前接触的大多是自然科学类的文章,这两篇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我们既要去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又要看他如何论证他的观点。

    第三是古典小说,教材从古典名著里面选取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第一篇是改写成白话文的,后三篇未改动,让学生有机过渡,去感受近代白话文的一些语言特色,吸引学生去阅读长篇叙述类故事。

    2.选文的深度

    1情感表达方式以梯度发展,走向更含蓄。

       中低年级,文章情感表达很直接,很鲜明,到了高年级,选文在思想情感表达方面,更加细腻和丰富。比如《祖父的园子》,作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全寄托在园子里的每一个事物,每一朵花,每一个动物身上。抒发情感要借物抒发,借场景细节表达。比如,从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人物特点这个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体会心情,下册体会品质,五年级下册是体会内心。

    从第四单元,我们又能看到,一个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度,比如《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等文章,反映的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在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号召下的崇高追求,理想教育,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2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从五年级上册的《四季之美》到《威尼斯的小艇》,都着重让学生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人带来的美感。读《威尼斯的小艇》中,威尼斯这个城市的美感,体现在小艇渐渐入睡,威尼斯就安静下来;当小艇开始工作,威尼斯就像苏醒一样焕发生机。

    3语文品鉴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下册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第八单元三篇文章都是感受风趣语言,但在体现语文要素方面是有差异的。《杨氏之子》比较多的是从对话感受机智和巧妙;《手指》一课以拟人化语言感受作家的诙谐和幽默;《童年的发现》则是调侃式的风趣表达。

    本册书的一个特殊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最具持久作用的单元,是“做学问”的启蒙单元。这个单元明确要求“开展简单的研究”“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虽然,只是“简单的”,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前承“提问题”、“搜集、整理、引用 资料”,后接撰写“学术性小论文”,所以在教学时:

    (1)从“有趣”走向“可爱”。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2)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走向自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最后说说习作。

        八次习作中,一次写自己的故事(第一单元),两次写他人的故事(第四、五单元),一次写想象的探险故事(第六单元),两次写读后感(第二单元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第八单元“读”漫画),一次写介绍性说明文(第七单元),一次写研究报告(第三单元)。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习作内容不再以写“我”的故事为中心,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更加广阔的世界,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这样的安排,不仅是逐步拓宽表达的范围,还考虑到学生成长的需要——突破自我中心,开始有意识地关心身边的事物,关心身处的世界。当然,从写作心理上探究,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属于“自我表达”,都会在表达中蕴含着写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感受。

    八次习作中故事性习作占了四次,从写自己的感受到表现他人的内心,推己及人,学习的不仅是写法,还有观察和情感能力发展。两次读后感写作,直接关注了内心感受和想法的表达,与中年级的习作不同的是,这里的感受和想法是经过思考和判断后产生的,是有根据有联系的。比如写读后感,要结合文章或书本的内容,要联系阅读和生活经验。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两次习作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资料的搜集、处理和运用。这是融过程性写作与交际语境写作为一体的习作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搜集和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甄别和选择,考虑资料运用在表达中的价值,不要急于求成。

    纵观本册八个单元习作内容的编排,就会发现教材更加重视选材和构思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表达目的选择组织材料,进行篇章的设计构思。写读后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拟题目,教材都给出了细致的指导。写研究报告,教材运用旁批的形式,从格式、思路、内容等方面做具体提示。练习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为了帮助学生准确选择典型事例,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范例,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写想象的冒险故事,教材从如何确定冒险故事主人公,到场景、装备、险情的构想,到情节的构思,都做了提示和引导。介绍中国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教材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文章三个步骤完成习作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教材提供的选材、构思方法和支架用好、用实,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有法可循,充分体验习作带来的成就感。

    以读促写,从阅读中启发思路、学习写法,是读写结合的一般目的,但实际上,写也可以促进读,让阅读更有方法,更有收获。例如,写读后感,写看漫画后的想法,读为写提供了材料和凭借,写也为读启示了策略和不同的方向。教师教学中要利用读写之间的多种结合方式,既让学生写的思路更加开阔,又通过写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思考进行阅读。

     以上是对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粗略解读。

二次培训讲稿

马亚男

上周三我和王佳倩老师一同去岔路小学听课,本次活动主题为指向“文本语境”的识字教学探索。本次活动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次学习的见闻与感受跟大家进行交流。吴特指出识字教学要有“四有”。分别是识字教学要有语境、识字教学要有语用、识字教学要有思维、识字教学要有文化。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1. 识字教学要有语境

        这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四的一篇课文《中国美食》。乍一看,七幅图,十一个短语。岔路学校的赵老师,就创建了一个语境来进行教学。她开了一家美食馆。中华美食馆里面有荤菜、素菜和主食。接下来她让学生写菜谱,菜谱写好让学生报菜名,菜名报完了,还研究来制作方法,有拌、煎、烧、烤......还让学生观察火字旁和四点底,了解相似之处。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并说说制作方法。吴特指出这就是一个很完整的语——中华美食馆。有文本语境就用文本语境,没有的话自己要学会创设语境。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还有三节课都是充分利用了文本的语境,有童话故事《大象的耳朵》,有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散文《一匹出色的马》。吴特重点强调中华美食是非常有趣的,如果说放弃了语境,那么孩子们识字时一定会识的很枯燥。我想这就需要在备课时开发利用好文本语境,大家集思广益创设新的语境。

  2. 识字教学要有语用

        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这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一匹出色的马》,执教的是句容市崇明小学特级教师唐婉老师。其中有个教学环节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对“求”字的解读,妹妹这句话语气的把握。怎么让孩子对“求”有深刻的理解呢?唐老师是这么设计的。“求”有请求、要求、恳求。她让孩子用请求的语气读“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接着唐老师问,去掉哪个字就是“要求”的感觉,孩子们读“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我!”唐老师再追问用央求的语气呢?多加一个“抱抱我”。孩子们读“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抱抱我。”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葱葱绿绿”与“碧绿碧绿”的比较,能否呼唤?孩子们借助唐老师给的放大镜关注“葱”的偏旁是草字头,由此加深两个词语的理解。吴特在点评唐婉老师时说道,唐婉老师把识字教学识到了肌肤里去,于无声处进行识字教学。一个“泛”字,真巧妙地对比似的小波纹,大波浪。波浪很小,风很小,这就是“泛起”。随即唐老师迁移到大家脸上泛起的红晕。孩子们既了解了“泛”这个字,也会运用了。吴特说唐婉老师总是把字放置在一个新的语境当中,让孩子去学去用,让孩子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字,其实它是一个有语境的字,它是一个走向语用的字。吴特重点强调这是一直一直一直要追求的。

  3. 识字教学要有思维

        唐婉老师在《一匹出色的马》中问孩子为什么一开始妹妹很累?最后妹妹是累还是不累?还有第三种观点吗?引导孩子往文本的深处去思考。另外还有岔路小学的谢老师执教的《大象的耳朵》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环节大获表扬,让孩子理解什么叫“不安”?谢老师让孩子分角色朗读,品味“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同样一句话,孩子由自信到不自信,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既理解了不安,更了解了人的心理是怎么变化的!这个环节体现了内在的思维逻辑。它不是直生生的,而是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的方式。我想这对于给孩子的理解也更深入,而不是浮于表层。

  4. 识字教学要有文化

    唐婉老师最后问道,为什么妹妹从累到不累呢?小时候我们叫“穷玩”?什么叫“穷玩”?就是孩子对童真、童趣的玩。孩子们扮演“解放军”,用“蒲扇”当自行车......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对文化进行渗透。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此次外出学习的一些收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