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备课组活动五
发表日期:2018/12/10 15:49:23 作者:admin 有1804位读者读过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学法,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了结合我校十三五课题《基于数学思考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12月10日下午,数学教研组在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基于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推理水平的研究”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首先,陈雨老师介绍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整体设计,组内教师进行研讨交流。
【活动策划】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备课组活动安排
活动主题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活 动 安 排 | 1.陈雨老师进行主备,说明如何在高年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重点讨论如何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演绎发展数学思考。 |
东善桥小学数学组一备教案
备课组 | 六年级 | 备课组 教师 | 朱桂萍 贾鹤 陈雨 王信念 林耀霞 陈银 | |||||
主备教师 | 陈雨 | 集体讨论时间 | 2018.12.10 | |||||
课题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所属单元 | 第一单元 | |||||
教学 目标 |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 |||||||
重难点 |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 |||||||
教 学 过 程 | 参备意见 |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生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都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生2: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 生3: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 师:那你说说量哪三条?为什么? 生3: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生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四)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2、填空并口答。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自学正方体,发现它的特征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三、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电脑出示) 1.填一填:(开火车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相对的面面积( );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正方体有( )条棱,长度( );正方体是特殊的( )。 (2)三条棱相交处叫(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 )、( )。下图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 )厘米、( )厘米、( )厘米; 所有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在上面这个长方体中,前面和( )面完全相等,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面和(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全班小结:用“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开头说一句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法、兴趣)
|
| ||||||
板书设计 | |||
| 面 | 棱 | 顶点 |
长方体
| 6个;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 | 12条; 相对4条棱长度相等 | 8个 |
正方体 | 6个;正方形 面积都相等 | 12条; 长度都相等 | 8个 |
|
东善桥小学数学组二备教案
备课组 | 六年级 | 备课组 教师 | 朱桂萍 贾鹤 陈雨 王信念 林耀霞 陈银 | |||||
主备教师 | 陈雨 | 集体讨论时间 | 2018.12.10 | |||||
课题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所属单元 | 第一单元 | |||||
教学 目标 |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 |||||||
重难点 |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 |||||||
教 学 过 程 | 参备意见 |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生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都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生2: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 生3: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 师:那你说说量哪三条?为什么? 生3: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生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四)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2、填空并口答。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自学正方体,发现它的特征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三、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电脑出示) 1.填一填:(开火车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相对的面面积( );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面积都( );正方体有( )条棱,长度( );正方体是特殊的( )。 (2)三条棱相交处叫(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 )、( )。下图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 )厘米、( )厘米、( )厘米; 所有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2、指一指:看图指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4、判断。 (1)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全班小结:用“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开头说一句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学法、兴趣)
|
朱桂萍:用学生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
王信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陈银: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
陈雨: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贾鹤: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电脑演示,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
林耀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