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备课组活动八
发表日期:2018/12/6 8:02:27 作者:admin 有1271位读者读过
六年级备课组新闻报道
12月5日,六年级语文组就《学与问》展开讨论,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于是,顾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紧接着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她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很显然,学生会说多问,那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课末,顾老师让学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寻找与本文相类似结构的文章。很快,学生就找到了。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备课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 《学与问 》 |
活
动
安
排 | 这篇文章时,与四年级学过的《谈礼貌》和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紧接着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 1.组内教师参考教参,查阅资料,确定教学重难点,形成个人初案。 2.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案进行修改。 3.主备教师先进行试上,上完集体讨论,再次修改教案。 |
23 学与问(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 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 铺路石 相辅相成
哥白尼 稀奇古怪 不懈探求
沈 括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
(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三、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 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四、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 讲道理
23 学与问二备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 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 铺路石 相辅相成
哥白尼 稀奇古怪 不懈探求
沈 括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
(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三、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 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四、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 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