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备课组活动三
发表日期:2018/10/17 15:03:42 作者:admin 有1532位读者读过
【新闻报道】
东善桥小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研报道
为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东善桥小学五年级语文组于9月29日下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黄山奇松》一课进行了教学研讨。
首先,备课组成员对《黄山奇松》文本进行探讨,围绕课标、五年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长城和运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马老师以读促讲,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悟。接着,刘老师分享了《黄山奇松》一备教案,各备课组教师针对教案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宝贵的修改意见。最后,马老师老师整合修改意见形成二备教案并进行试上,备课组成员听课并进行评课。
整个活动大家讨论热烈,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上课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提高教研水平,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活动策划】
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
《黄山奇松》教学研讨 |
活
动
安
排 |
为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就《黄山奇松》一课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安排如下: 一、由主备人就《黄山奇松》撰写一备教案。 二、会议研讨分析第一单元《黄山奇松》文本,分析五年级学生学情。 三、各语文老师针对一备教案之不足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四、主备人整合修改意见形成二备教案。 五、主备人进行试上,其他老师听课并进行点评。
|
东善桥小学语文组一备教案
备课组 | 五年级 | 备课组 教师 | 葛天美、陶承红、王秀莲、 | ||||
主备教师 | 马皖鸿 | 集体讨论时间 | 2018.9.26 | ||||
课题 | 《黄山奇松》 | 所属单元 | 五 | ||||
学情分析 |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 ||||||
教学 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情有独钟、饱经风霜”等词语含义。 2. 了解黄山松得名由来、姿态特点及其地位,感知黄山松的“奇”。 3. 品词析句,理解迎客松作为黄山松乃至黄山象征的意义,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 ||||||
重难点 | 1. 了解黄山松得名由来、姿态特点及其地位,感知黄山松的“奇”。 2. 品词析句,理解迎客松作为黄山松乃至黄山象征的意义。 | ||||||
教 学 过 程 | 参备意见 | ||||||
教学设计 | 一、“情有独钟”黄山松: 1.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是什么?(根据回答引出“情有独钟”)你对……的……印象最深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情有独钟”。 2. 说到这儿,有同学能告诉我“情有独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嘛?(是喜欢,但程度还不够,钟,就是聚集、集中;独,就是唯独;这种喜爱可不是谁都喜爱,什么都喜爱,而是把自己所有的喜爱都集中在一个事物身上。) 3.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人们对“天下第一奇山”的什么情有独钟呢?(齐读课题:黄山奇松,读出情有独钟) 4.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赏赏“天下第一奇山”,观观闻名于世的奇松。欲观奇松,必先登顶,这登山的过程可不那么容易,咱们得先扫清障碍! 二、扫清字词障碍(同桌互读,一到两组共读) 誉 陡崖 玉屏楼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宾客(迎客松) 绿色巨人(陪客松)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天然盆景(送客松) 屹立 卧 三、小组合作辨“三松”(感受姿态奇) 过渡:好不容易扫清了障碍,登上黄山,咱们一定得选一处最佳的观景点来一探黄山松究竟“奇”在何处?选哪里最合适呢?(“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登上了玉屏峰,站在玉屏楼前,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三棵松树,可是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1. 送“松树”回家 出示: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图片 位置信息:驰名中外的迎客松挺立在玉屏楼东侧,西侧有送客松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送客松:位于玉屏楼西侧 2. 一组派代表扮演松树并说明理由。 (出示相关语段) 四、“情有独钟”迎客松 过渡:如果说人们在四绝中对黄山松情有独钟,那么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在三松中,人们又对谁情有独钟呢?说说你的理由! 1. “饱经风霜” A. 字典上的两种解释——出示:吃足了,与“饿”相对 足、充分 B. 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充分地经历了风和霜) C. 这里的“风霜”仅仅指的是风和霜吗?(还指所有经历的困难) D. 那么对于迎客松来说,它经历了哪些风霜呢?(骄阳似火、狂风呼呼、大雪风飞、电闪雷鸣……) E. 这样的考验经历了不是十年,百年,而是近千年,按理说,这棵树早就会这样了!(常熟福兴寺一株不到三百年的古银杏树在饱经风霜后轰然倒地) F. 再让我们看看这棵迎客松,它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此时此刻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G. 让我们把对迎客松的赞美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2. 热情好客 3. 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丢出门去。(联系黄山松地生长环境) 带着我们对迎客松的“情有独钟”,一起读“如今,……” 五、指导书写 誉、陡 |
葛天美: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邓彩燕:解释词义可以利用图片等更直观形象的方法。
于文娜:教师范读很重要,语音语调要有所变化。
陶承红:教学要指向语用,不要只停留在朗读感悟层面。
| |||||
难点 突破 |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设计注重环环紧扣。教学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的提升,通过文本习得方法。
| |
板书设计 |
黄山奇松
玉屏楼
情有独钟
| |
活动 反思 |
教学之新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运用,在于学生之所得及所用,仅仅停留在感悟层面,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其在文本中寻得所需进而提升发展。 |
东善桥小学语文组二备教案
备课组 | 五年级 | 备课组 教师 | 葛天美、陶承红、王秀莲、 邓彩燕、于文娜 | ||||
主备教师 | 马皖鸿 | 集体讨论时间 | 2018.9.26 | ||||
课题 | 《黄山奇松》 | 所属单元 | 五 | ||||
学情分析 |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 ||||||
教学 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情有独钟、饱经风霜”等词语含义。 2. 了解黄山松得名由来、姿态特点及其地位,感知黄山松的“奇”。 3. 品词析句,理解迎客松作为黄山松乃至黄山象征的意义,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 ||||||
重难点 | 1. 了解黄山松得名由来、姿态特点及其地位,感知黄山松的“奇”。 2. 品词析句,理解迎客松作为黄山松乃至黄山象征的意义。 | ||||||
教 学 过 程 | 参备意见 | ||||||
教学设计 | 一、“情有独钟”黄山松: 1. 随机采访一位同学: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是什么?还想不想再去呢?(根据回答引出“情有独钟”)你对……特别喜欢,这种喜欢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情有独钟”。钟,就是聚集、集中;独,就是唯独;把自己所有的喜爱都集中在一个事物身上这就叫“情有独钟”! 2. 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人们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喜欢都给了谁呢?(黄山奇松) 朗诵: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让我们带着对黄山奇松的这份情有独钟,齐读课题:黄山奇松 3. 同学们想不想去“天下第一奇山”游览一番,看看闻名于世的奇松呢?想要观奇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呀?(山顶上,陡崖边)所以,想要看奇松,我们得先爬山!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 二、扫清字词障碍 1. 生字:荣誉 陡崖 玉屏楼 卧室 宾客 屹立 过渡:生字会读还不够,还得会写,而且要写得美观,首先我们来观察“誉”, 教写生字:誉,是名声的意思,如:荣誉、名誉、信誉,同时它又有称扬,赞美之意,所以下方是言字底,书写时特别注意撇捺要舒展。 卧,注意笔顺、横画之间的间距,最后一笔的点要稍稍往外一些,做到左右匀称。 过渡:闯过了生字关,我们的手中就握有了一件登山法宝——登山杖,让我们继续前行,来看看这些词语! 2. 词语: 黄山奇松 情有独钟 山顶陡崖 潇洒挺秀 (是的,潇洒挺秀的黄山松赢得了人们的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天然盆景 (你读得真好,在读这些词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是啊,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先总写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然后分写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三、赏“三松” 过渡:在登山杖的助力之下,我们战胜了字词障碍,终于登上了黄山,可真不容易啊!咱们一定得选一处最佳的观景点来欣赏黄山松的奇美,选哪里最合适呢?(“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你们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想法很一致呢!登上了玉屏峰,站在玉屏楼前,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首先向我们伸出手臂表示热烈欢迎的是谁呢?(迎客松) (一)迎客松 过渡:这三幅图中哪一幅是迎客松呢?说说你的理由。(你很准确地抓住了迎客松的姿态,确定了它的身份) 默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迎客松的文字,想一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 “饱经风霜”(古老) A. 字典上的两种解释——出示:吃足了,与“饿”相对 足、充分 B. 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充分地经历了风和霜) C. 这里的“风霜”仅仅指的是风和霜吗?(还指所有经历的困难) D. 迎客松生长于陡崖边,骄阳似火的酷暑里、狂风呼呼大作时、大雪风飞的夜晚、电闪雷鸣的日子里……它都经历了哪些风霜呢?(小组讨论) E. 这样的考验经历了不是十年,百年,而是一千多年,按理说,这棵树早就会这样了!常熟福兴寺一株不到三百年的古银杏树在饱经风霜后轰然倒地。 F. 而我们的这棵迎客松,它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此时此刻你想对眼前的迎客松说些什么?(同桌交流) G. 我想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能手,来读一读这句话。(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 H. 让我们一起把对迎客松的赞美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2. 过渡:除了饱经风霜以外,迎客松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情好客 作者是如何写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的?(联想) 能不能请你来演一演迎客松?(做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好像在说什么?) 作为游客的我真想投入你的怀抱呀! 3. 过渡:迎客松不愧是黄山第一大名松,姿态优美、生命力顽强的同时更是热情地欢迎着八方的来客,因此这棵“迎客松”不仅只生长在黄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也融入了黄山人民的生活之中,以“迎客松”为主题的铁画更是代表黄山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二)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告别了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我们的游览仍在继续,看,玉屏楼的对面有一个绿色的巨人在凝视着我们,它是谁?(陪客松)热情的黄山人民不仅欢迎我们的到来,更派了一位使者全程陪伴我们呢! 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用直线划出所见部分,用双直线划出联想部分。 小组分享讨论所划内容。 汇报:“陪客松” 过渡:在陪客松的陪同之下,我们观赏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夕阳西下,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同学们,你们舍得离开吗?黄山上的松树也舍不得我们,正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在和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呢!它就是——送客松!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送客松”。让我们一起来和送客松道个别吧,齐读语段。 四、小练笔: 金秋的十月悄然而至,我们同学们的眼里一定有最美丽的景色!秋风起,桂花香,枫叶红,在这个秋天哪一处景物特别吸引你,试着运用所见+联想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总结: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山之秀丽于一身,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更是孕育了奇特美丽、令人拍案叫绝的黄山奇松。今天我们所欣赏的仅仅是其中三棵呀,还有那成千上万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黄山奇松等待着同学们课后继续探寻。很高兴能与同学们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旅行,谢谢同学们! | ||||||
难点 突破 |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设计注重环环紧扣。教学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的提升,通过文本习得方法。
| |
板书设计 |
黄山奇松
| |
活动 反思 |
教学之新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运用,在于学生之所得及所用,仅仅停留在感悟层面,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其在文本中寻得所需进而提升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