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2017-2018第一学期科学备课组活动1

发表日期:2017/10/19 9:23:12 作者:admin 有1178位读者读过

为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东善桥小学科学备课组于1024日下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声音的产生》一课进行了教学研讨。

首先,备课组成员对《声音的产生》一课进行探讨,围绕课标就年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本课在材料选取上,主要以校园中出现的声音导入,再结合大自然中搜集到的声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观察、研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最熟悉的物质,也有不为人熟知的特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而且随时可以进行。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避免千人一面的结果,在研究中我会避免暗示性的指导,渗透一种意识:学习科学是自己的活动,逐渐摆脱依赖思想,因此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纳入学生科学学习的体系中。

整个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研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集体备课效果明显,既提高教研水平,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活动主题

思做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活动安排

为进一步明确本学期科学教研重点,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落实学生思做融合,开展以思做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主题的全校教研活动。

具体安排:

一、四年级老师开展集体备课。

二、10月24日下午第一节课由余瑶老师执教。

三、全体科学教师参与听课并集中评课。

E804A3961C37CB110B08BE2BA900B9305580A52438B1D4850217ECCD9485464C

一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21教育网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2(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1·c·n·j·y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来源:21cnj*y.co*m】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版权所有:2(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www-2-1-cnjy-com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21教育名师原创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21cnjy.com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ww21-cn-jy.com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出处:21教育名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21*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二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听与感受

播放音乐,同学们都听到了什么?

1、上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铃声)。

2、感受声音

(1)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铃声,还有许多的声音,仔细听,这会儿我们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2)再听听,这些又是什么声音?

(师电脑播放声音:风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蜜蜂嗡、吉他声等)

(3)小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美妙的声音世界。

3、提出问题: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选择:我们应该最先探究哪一个呢?(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活动2【活动】猜想与假设

1、生玩鼓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会玩吗?想玩吗?

2、师玩鼓(鼓上倒些豆子)

(1)师敲: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在振动?

(2)第二次玩:请两个小朋友把手轻轻地放到鼓面上,其他人猜,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的手会有什么感觉?

3、提出问题

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鼓面在振动,猜猜声音的产生跟物体的什么有关?(板书:物体)

生猜:振动(板书:振动)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1)小组讨论:如何将尺子和橡皮筋能发声吗?(1号盒子里的材料)

(2)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发现尺子、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什么相同的地方?填写观察记录表

(3)汇报、交流: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4)小结:振动是指物体快速的来回运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4【活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1、刚刚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我们不仅听见了,而且还看见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橡皮筋、纸盒子(两小组);水槽、水(两小组);三角铁(两小组);钢尺(两小组);锣(两小组);试管(两小组)

(1)请同学们用材料来收集更多的证据,并想办法在物体发出生音的时候,看见振动。(学生活动)

(2)学生交流。

你又如何证明发出生音的时候物体实在振动?

(3)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小组交流

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又一次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板书:声音)

3、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学生动手做。)

(交流。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活动5【活动】拓展

1、人发声的振动

师:棒不棒?表扬一下自己!

真响啊,这些声音是哪儿来的?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学生动手感受。)

声带保护: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应用

声音产生的秘密被我们挖掘出来了,科学家们早在我们很多年前就研究出来了,现在声音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作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交通安全:汽车喇叭,轮船鸣笛……

语音提示: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为客户的语音提示,某某列车已经到站,请乘客去检票;

声音能传播能量:用超声波来清洗紧密物件

声音在医学上:用声波来检测身体的状况、用超声波震碎结石;

声音在军事上: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

挑选商品现象: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

……

活动6【活动】总结

1、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2、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