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2017-2018第一学期科学组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17/10/26 9:21:12 作者:admin 有1007位读者读过

2017年10月24日,东善桥小学全体科学教师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观摩由余瑶执教的《声音的产生》,针对“思做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展开了教研活动。

声音的产生》是声音的产生为研究目的,引导学生在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得到证据,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知道声音的产生是振动。在探究声音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本课要完成一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后,全体科学教师进行研讨,包敏,于文娜等老师对余瑶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产生》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2017-2018学期科学组教研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思做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活动安排

为进一步明确本学期科学教研重点,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落实学生思做融合,开展以思做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主题的全校教研活动。

具体安排:

一、四年级老师开展集体备课。

二、10月24日下午第一节课由余瑶老师执教。

三、全体科学教师参与听课并集中评课。

A71DE964B4B52391283A5DE2BE17094C42FE8772B86E4A0E8985B1B24414DFEC

IMG_2376(20171224-213553)

《声音产生》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执教老师也是做了精心的准备。课题导入部分,先让学生感知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问题“对于声音你想探究什么”引发学生自由表达,自然引出课题,设计得巧妙,很好地体现出导入是为了本课的教学而做准备的。随机提出相关联的问题“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发出声音?”通过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很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清晰。

通过听课,我学习到了怎样做好一节课的准备。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分析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再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在让学生描述实验材料会怎样发出声音时,可通过比较摆动、晃动、振动的运动特点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时,可将正在发声的物体(锣、)停止振动,看看是否还有声音,从而反证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科学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3.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听与感受

播放音乐,同学们都听到了什么?

1、上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铃声)。

2、感受声音

(1)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铃声,还有许多的声音,仔细听,这会儿我们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2)再听听,这些又是什么声音?

(师电脑播放声音:风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蜜蜂嗡、吉他声等)

(3)小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美妙的声音世界。

3、提出问题: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选择:我们应该最先探究哪一个呢?(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活动2【活动】猜想与假设

1、生玩鼓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会玩吗?想玩吗?

2、师玩鼓(鼓上倒些豆子)

(1)师敲: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在振动?

(2)第二次玩:请两个小朋友把手轻轻地放到鼓面上,其他人猜,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的手会有什么感觉?

3、提出问题

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鼓面在振动,猜猜声音的产生跟物体的什么有关?(板书:物体)

生猜:振动(板书:振动)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1)小组讨论:如何将尺子和橡皮筋能发声吗?(1号盒子里的材料)

(2)小组分工合作:观察发现尺子、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什么相同的地方?填写观察记录表

(3)汇报、交流: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4)小结:振动是指物体快速的来回运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4【活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1、刚刚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我们不仅听见了,而且还看见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橡皮筋、纸盒子(两小组);水槽、水(两小组);三角铁(两小组);钢尺(两小组);锣(两小组);试管(两小组)

(1)请同学们用材料来收集更多的证据,并想办法在物体发出生音的时候,看见振动。(学生活动)

(2)学生交流。

你又如何证明发出生音的时候物体实在振动?

(3)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小组交流

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又一次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板书:声音)

3、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学生动手做。)

(交流。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活动5【活动】拓展

1、人发声的振动

师:棒不棒?表扬一下自己!

真响啊,这些声音是哪儿来的?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学生动手感受。)

声带保护: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应用

声音产生的秘密被我们挖掘出来了,科学家们早在我们很多年前就研究出来了,现在声音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作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交通安全:汽车喇叭,轮船鸣笛……

语音提示: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为客户的语音提示,某某列车已经到站,请乘客去检票;

声音能传播能量:用超声波来清洗紧密物件

声音在医学上:用声波来检测身体的状况、用超声波震碎结石;

声音在军事上: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

挑选商品现象: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

……

活动6【活动】总结

1、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2、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