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两组活动>>阅览文章

聚焦学习力生长,让学习真正发生

发表日期:2017/11/17 9:56:24 作者:admin 有1145位读者读过

2017117日上午,我校数学教师高敏老师到中华附小参加活动,活动主题“聚焦学习力生长,让学习真正发生”。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次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展示活动,几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充分地向我展示了什么叫“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回来后高老师精心准备,为我们呈现了其中的一节《小数乘小数》的课,还与我们数学组教师交流学习体会。

IMG_8006_副本.jpg

BEBF76706DE047F64AC7AA78324EA04A_副本.jpg

第一堂课是由致远外国语小学的范韦莉老师带来的《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范老师语文生动,教态自然亲切。课堂一开始,范老师就指着课题问学生:“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自然地引出了这节课两个学习目标“什么是近似数?”“怎么求近似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完成。接着带着这两个疑问,范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始了探究。如何让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必要性,范老师从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入手,数星星的个数,是无法得到准确数,头发有多少根,是不需要得到准确数,买衣服,出于估算的需要,而在后面的例题中,身高152厘米,体重45千克补充了估算存在误差。这一部分的教学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去感知去体会近似数存在的必要性,体会其价值。学习力里的学习动力也就有。在教学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这一部分时,范老师巧妙地利用了数轴去解释“四舍五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十到百再到千位,万位甚至亿位,学生在探究方法“看尾数最高位”,老师只是提供具体情景和数字,而一切的结论和方法都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己推理、总结。看似平常的做题,其实是在老师精挑细选的题目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你更喜欢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学生出于惯性思维,有人回答近似数,在这时老师出示家庭地址,约会时间,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明各有各的好。颠覆了学生的简单认知,给学生一种冲击,看待问题要全面,也是对学习力的一种培养。

在第二堂课赵霞老师《和的奇偶性》这一课中,我发现原来数学教学还可以这样有趣又严谨。这一课整堂课都是从游戏出发,活动一:一袋全是奇数球,一袋全是偶数球,任意点同一个袋子里的两个球,是奇数则获胜。学生在尝试中发现不能获胜,带着这个疑惑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尝试了各种方法,让我映像最深的是一个学生直接用字母表示数进行验证,这是很不容易想到的,当时赵老师当场结合图形分析式子,利用学生的回答作为课堂资源,又解释了图形和式子之间的关系,这种能力令我钦佩。有了之前的活动经验,老师放手让同学们尝试验证若干个奇数或偶数和的奇偶性。活动二:莫若干个球和是奇数获胜,偶数则不获奖。在探究若干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几种情况,活动三:两个袋子混一起引出主要看奇数的个数是不是奇数个这一结论。新授完后,教师用一个游戏,ppt闪过一组数字,让学生判断和的奇偶性。既巩固了知识,又有乐趣。摸球游戏规则的改变,引导着学生去探究获胜方法,这就是一种学习动力的激发。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自主,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实现从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模式到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简单的变化其实学生的内在动因更强,学习更主动,印象更深刻。

课《小数乘小数》由沈军老师带来。沈老师用了学问单,事先让学生完成收集学生的不同算法。学问单上还有学生的疑惑,再在集体交流中,先估计,再出示算法,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疑惑,再通过熟悉的百格图解释0.1×0.1=0.01。把三种方法放一起,比较异同得出方法,再帮助其他同学解惑。最后解答为什么末尾对齐时,学生有了经验和算理的深刻掌握,很容易就解答出来了。其实平时的计算教学,我习惯与按书本内容一步步提问解答。而沈老师用的也是书本例题,却全部交给学生去提问,去解惑,最后老师引申到这节课的本质转化。教授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节课《认识百分数》。刘正松老师很善于在教学中讲一些小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去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如:爱国、近视。老师举的例子贴近生活。前半部分课从学生收集的生活的百分数着手,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后半部分从具体情景分析比较分数和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老师的课重点放在情境中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教学做题。

四位老师的课风格鲜明,各有亮点,我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协调发展。我们的学生总是等待着接收知识,被动回答问题,甚至举手越来越少。这四节课都有共同点,从具体地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让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究解惑的过程,给了学生空间去讨论交流。而回顾我平时的教学,总是教师准备好问题,学生回答解决。现在教学的改革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疑惑,自己尝试解决。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可以多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开始总是很难,相信学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慢慢改变。枯燥的计算如何变得有趣,教师可以提供情境,让学生自己讨论。图形的研究也可以放手给学生工具,自己去解决。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想要去尝试的,谢谢大家的聆听!

IMG_8023_副本.jpg

IMG_8024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