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两组活动>>阅览文章

东善桥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二次培训活动

发表日期:2017/11/14 22:05:01 作者:admin 有1013位读者读过

11月14日,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东善桥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关于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展示的二次培训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陈荣与刘佳莉老师结合自身参加活动的收获,分别对低年级与高年级课改活动中的重点事项进行了传达。针对低年级汉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陈荣老师向我们阐述了识字教学过程中字形的重要地位,并强调弱化低年级课堂对文本的挖掘,而是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引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相对于低年级课堂对识字教学的重视。高年级课堂的改格方向更倾向于单元整理设计性的教学。对此,刘佳莉老师结合南京市天正小学老师分享的“课堂教学可以统整课内外阅读,构建大单元教学”,南师大附小的老师分享的“单元整体设计理念下的语文小研究性学习”,以及拉萨路小学分享的“活动性学程理念下的单元整体设计”,这三个方面分别作出介绍。本次活动也让各位教师对课改中我们可以努力的地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高主任结合本次培训活动,向各位语文教师传递出全员参与的希望,积极响应课改号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聚焦学习力生长,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QQ图片20171114220223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11月8日我参与了主题为“聚焦学习力生长,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的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展示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通过三位名校教师的经验分享,让我认识到本次课改的方向是进行单元整理设计性的教学。我也借此向各位传达下本次课改中我们可以努力学习的地方。

首先在南京市天正小学蔡宁老师的分享下,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统整课内外阅读,构建大单元教学。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将阅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是我们的时间不够吗?其实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因我们而激发出来。在他们的课堂上他们采用“1+X”的方式,比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就去阅读《昆虫记》;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和《开天辟地》就去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经验是每学期有些课可以精讲,而有些课就可以采用略讲的方式,理一理,整一整就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有着更大的空间。天正小学基于课内外阅读的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几大特征:一、相对独立的课内外结合的单元研究,是说围绕相关主题,抽出相应课文,整合了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进行教学,重在思维的促进,能力的落实。二、人文精神积极引领下整体确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充分拓展而教学效率充分提高,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分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高度的拓展与整合:课内两篇课文,课外涉及到绘本、散文集、电影、文学创作等。四、利用整合出的教学生长点激发思维。对《广玉兰》《夹竹桃》两篇课文和《少年pai的奇幻漂流》进行了整合,一个是是立足客观现实的联想,一个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学生真正在鉴赏文章不同的风格。而这个教学点是原本任何一个教参或教案中没有呈现过的,他是因为整合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生长点,需要老师对教材纵向横向、宏观局部地思考与把握,寻找到自己可以驾驭、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五、整本书阅读成为单元教学的支柱力量,从以上的内容看出,在每一个大单元整合教学中,整本书阅读都受到孩子们喜欢,它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是一个支柱作用,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是从一篇篇教材中习得,而是从大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中习得。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会有更长久、更专注的注意力;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会有更深刻而广泛的思考;同时在整本书的阅读中非常容易模仿语言。在操作形式上他们基本框架为:一个单元原来可能有3篇课文,一个习作、一个练习,大约共有10—12个课时,现在通过优化整合,用5、6个课时完成3篇课文的教学;用2、3个课时完成相应的习作教学、用2、3个课时让孩子在课堂上静静地读课外书、开班级读书会;再用1、2个课时进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原有的课时数不变,但整体框架变了,框架里的内容更丰富了,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完整一体化。除此以外,2-6年级每学期都会进行一、两次这样的单元整合实践周活动,时间大致是1-2周。在形式上他们也采用了走班教学。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即在单元整合活动周期间,一位老师备好年级中的一种或两种课型,在年级组中进行走班教学,对学生来说,语文课原本是享受到一位老师的风格和魅力,现在可以享受到五、六位老师的风采,欣赏不同语文老师的谈吐和诵读、和不同的语文老师交流观点就是在接纳不同的、更为丰富的语文资源,就是在学语文,也是大单元整合由内容、形式向“人”要整合的转变。

南师大附小的老师分享的是“单元整体设计理念下的语文小研究性学习” “小研究”学习指儿童带着研究的视角和眼光,以一系列富含“研究”意蕴的问题为抓手,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活动。他们确立了小研究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好学而设计、为语文核心素养而设计。设计分三个方向:分课前自主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已有发展区;课堂协同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后拓展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区。

举例: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整体设计

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写景文章,各有特色。

课前自主性小研究统领:这篇文章在写作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从表达顺序、修辞手法、特殊句式、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发现与思考。)

课后拓展性小研究:再去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结合本单元4篇课文,发掘一下写景文章小秘诀。

在小秘诀分享会上,先组织学生先小组,再全班进行交流,既是单元复习课,更是研究汇报课,在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交流后,要求学生结合单元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 小组合作,到校园仔细观察校园一景或校园全景,共同完成一份导游词,并模拟当校园小导游。 对于这样的交际任务,有了前面的研究的铺垫,学生变得乐于表达。

举例2苏教版六上第4组课文由《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牛郎织女》三篇文章和相关习作练习组成。在本单元教学中,从单元整体出发,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剪纸、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并设计小研究。

课前自主性小研究:在课文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具有民间特色的表达?(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课堂协同性小研究 :你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特点?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课文内容作出阐述。

课后拓展性小研究:继续阅读其余民间故事,印证你的某一种或几种发现,摘抄相关情节并加以阐述。

研究后着重挖掘了本单元习作要求,并做了创造性的修改。

课堂上 启发学生:这是民间艺术剪纸作品,来源于民间,剪纸反应了老百姓的幸福向往,你能仿照读过的民间故事进行创作吗?接着请每个同学选择一幅剪纸作品进行民间故事创作。

当学生用创作者的眼光再去欣赏剪纸作品时,他们看到的就更加丰富了,研究发现的民间故事特点、课外阅读的成了最好的创作触发点,研究的的富有民间特色的表达成了学生言语推敲的方向。于是一篇篇充满儿童幻想色彩和民间特色故事诞生了。

小研究设计的策略总结分享如下。

1.课前小研究设计,低入、开放、有方法。2.课堂协同性小研究,聚焦、提升、有强度

3.课后拓展性小研究,延伸、阅读、有思辨

拉萨路小学分享的是《活动性学程理念下的单元整体设计》。活动性学程理论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慧学慧玩慧生活”为价值取向,以互惠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学习场域,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倡导老师们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通过“活动性学程”建构,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独特体验,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他们是如何做的呢?改变单篇教学方式,从单元整体入手,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契机。单元整体教学使得师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可选择性,教师能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进行内容的重组,打破边界,关注多元联结,也就更利于活动性学程的设计,给学生更大更广的学习探索空间,从而得到能力的生长,素养的发展。

例一:五上第一单元:《师恩难忘》、《我最好的老师》

通过可视化导图让学生感受两篇文本的相似结构,为习作一《我难忘的老师》起到引路作用,让学生学会一种较为普遍的写人作文的结构。

例二:五上第二单元:《变色龙》、《金蝉脱壳》(略)

为习作二“写一种小动物”铺路,在行文结构相似的基础上,感受不同选材角度的写动物方法,一种以写动作的外形,生活习性为主,一种以写这一动物发生的具体事件为主。例三:五上第三单元概述故事的方法 (略)我们发现,语言解释远远没有图表来得易懂,尤其在提示一些规律性知识的时候。因此通过活动性学程,把抽象的规律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小研究,能用显性的工具来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难以发现的文本内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准。

单元整体教学有实施中因为整合,所以给我们节省出了一部分课时,但并非所有单元,所有文本都用简约整合的方式来教学。我们在实践中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单元中一些有着特殊训练意义的课文,作为起步阶段为学生某种能力搭架子的范本,重点设计教学活动来推动学生能力的增长。

例如四下第二单元,我们想要帮助学生学会概括,于是设计了这样一节连用两课时的课。第一课时利用《人类的老师》一文,教学生“巧用表格,练习概括”。(略)

例如六下第七单元《学与问》(略)

这篇说理性文章,我们更是将其作为学生掌握说理文表达特点的范本来进行教学。由于这种文体对于小学生有一定难度,我们特意为其延长课时进行教学,一共用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品读两个层层递进的事例,感受说理文为了更清晰的说理,在摆事实上的严密逻辑性。

第二、三课时:学会基本的说理文写作方式。

这个初步掌握说理性文单基本写作特点的活动,之所以两课时连用,是因为我们整合了本册书中的大量资源,既有同体裁文本的对比发现,也有不同体裁文本的对比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有自己的感悟,在感悟中又能亲自实践。这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提活动性学程的初衷,我们就是希望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体与思维同时在场,真正习得方法,拥有能力。活动性学程理念下的整体教学之所以存在优势,秘密就在于“由内而外”的这个过程。教师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把握教材核心目标,通过优化重组,多元联结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尝试用活动性学程去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


 

 

Cache_5553c4e485fc21c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