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两组活动>>阅览文章

东善桥小学数学组开展“四磨一理”专题研讨活动

发表日期:2017/4/13 14:43:35 作者:admin 有938位读者读过

东善桥小学数学组开展“四磨一理”专题研讨活动

新学期,新气象,东善桥小学数学组在王华校长亲自领下尝试实行“四磨一理”教研新范式。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旨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素养的平面图形的教学,通过随机抽签形成的数学一组承担了《认识角》这一课题的教学研究,在组长赵旭老师的组织下,“四磨一理”的行程正式开启。首先数学一组的五位老师认真研读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版教材关于“角的认识”的相关内容,在大家思维碰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案,上课的前一天下午通过抽签,林耀霞老师进行一上,第一次的课看似很顺利,可是课后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这一难点没有掌握。课后,数学一组围绕这一情况又进行二磨,商量对策,形成了二案,通过抽签由张新双老师进行二上,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张老师可能经验不足,对教材钻研不到位,对难点处理的“磕磕绊绊”,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问题暴露出来了,才能想出针对性的办法去解决,大家跃跃欲试,进行了第三次研讨。在前两次课的基础上,教师们对于学情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三磨时明确了“先观察角有大有小——动手操作让角变大变小——重叠比较把握角大小的实质”这一思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三磨后,林耀霞老师又很幸运的抽中进行三上,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以及适当的联想在脑袋里已经初步形成“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意识。

课磨到这还没有结束,如何精益求精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带着这些思考,412日东善桥小学邀请了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百家湖小学贾敏副校长来进行指导。四磨数学一组派出了相对较熟练的林耀霞老师上阵进行汇报。课后贾校长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数学一组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同时也指出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具体明确的评价语言,其次缺乏逼近数学本质的追问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最后也指出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最后贾敏副校长又从“让学生在课堂的中央、让学生在学习的中央、让学生在生长的中央”这三个方面给全体数学老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收获是有魔力的,东善桥小学数学教师在“四磨一理”的道路上会不断成长。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

出示套圈游戏中的三幅图,提问: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哪种站法公平?为什么?

预设1:学生能说出每个人到目标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理由,可以直接揭示课题,并出示圆形纸片作为场地模拟图。

请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套圈游戏中的小红旗处于整个圆形场地的什么位置?(中心/圆心,解释:圆的正中心)

预设2:学生只能判断圆形场地更公平时,教师可以保留悬念,直接揭示课题。

师:圆,可真是一个奇妙的图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吧。

二、动手画圆

提问:课前,老师让大家自己尝试着去画一个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的?(边展示边问,你是如何画出这个圆的?)

师:你能利用刚才的工具再画一个大小不一样的圆吗?

总结:圆规可以,而且更方便。

介绍用圆规画圆的具体步骤:两脚张开、针尖固定、旋转一周。(指名示范,集体画圆)

三、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预设1:再找圆心

提问:你画出来的这个圆,它的圆心在哪里?

针尖固定的位置就是圆心,可以用字母O表示。(动手做标记)

1.预设2:认识圆心

提问:仔细看一看,针尖留下的这个点处于整个圆的什么位置?(中心/圆心,解释:圆的正中心)

2.认识半径

师:找一找,圆规的另一只脚(铅笔)在整个圆的什么位置?(在画出的这一条曲线上,重点突破“圆上”这一概念)

提问:现在,你能在你画的圆上表示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吗?

定义:这条线段连接了(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半径,通常用字母r来表示。

3.练习:画出r=2cm的圆,在圆中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强化半径的定义)

4.认识直径

出示定义: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请你根据直径的定义,在刚才的圆中画出一条直径。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展示,说明为什么有的学生画的是直径有的学生画的不是直径。给直径标上字母d。

四、探究活动

1.活动要求:

①取出信封袋中的圆形纸片和探究纸。

②利用圆形纸片,把你的发现写在探究纸上。

③在小组内汇报、讨论。

集体交流时,教师相机板书。

2.练习:

①练习十三第1题

追问:如果我想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吗?

②判断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一定比半径长。

所有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

圆有4条对称轴。

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后得到的折痕一定通过圆心。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3厘米,直径就会增加6厘米。

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③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圆,一中同长也。”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五、对比发现,总结反思

1.通过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和圆有了亲密接触,现在你能说一说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图形有什么相同之处,或者不同之处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设计成了圆形,比如车轮、窨井盖,课后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设计呢?

备课组

数学1组

备课组

教师

 

赵旭  胡静兰 张新双

林耀霞  鞠双煜

 

主备教师

 赵旭

集体讨论时间

  2017年 3 月 30日

课题

角的认识

所属单元

第七单元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上课大胆发言,学习效率较高,小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要进行个别指导。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协助同学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辩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过  程

参备意见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2.(教师播放天安门升旗视频)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升国旗)

追问:国旗上有什么呢?(五角星)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五角星?(因为它有5个角)那什么是角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直观认识角:

1.许多物体的面上都有角,请看图(课件出示),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师:谁愿意上来找到五角星上的角?手工袋上的角你找到了吗?这圆溜溜的钟面上有角吗?

(出示三角尺)问:老师的三角尺上有角吗?谁能把他们指出来?

指名到前面指角,老师纠正,边讲述边示范:我们指角时,要从一个点分别向两边指过去,再在两条边之间用手画孤线,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学一学指角的方法,好吗?

师:你学会了吗?那你能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尺上其他的角指给你的同桌看吗?

请学生展示指角

2、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

谈话:同学们已经找到物体面上的角了,把这些角从物体面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PPT展示角的抽象过程)

提问:这三个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说明: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3、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下面老师想把角请到黑板上来,边画边讲述:

先画一点:这一点是角的一部分,请你们拿出三角尺,并在手心按一下,你有什么感觉,谁能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有点疼、痒痒的、尖尖的).

问:为什么会痒痒的?(因为是尖尖的)

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两条线,这两条线都是角的一部分,请你们拿出三角尺,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再在这里画孤线

师:这样角的图像就画好了,其实啊,这个点和这两条线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就藏在数学书的第84页,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学生汇报)

生: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线叫边

(预设:学生只说一条线是边,教师再问哪另一条呢?)

师:所以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说说你的三角尺上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学生展示)

4、练习:

(1)师: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我们来判断一下。(想想做做1)。

如果它是角我们就鼓鼓掌,拍三下,欢迎它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果不是角,我们就跺跺脚,跺三下,把它请回去好不好。

学生汇报,简单说出理由。

(2)“想想做做2”。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请大家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用手指表示。师:将你的答案藏在背后,然后一起伸出手,汇报交流。

5、师:同学们通过学习都认识了角,其实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面上都有角,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物体面上的角吗?

师:老师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下?

(ppt出示要求:拿出材料盒里的笑脸贴,每人2个,将它贴在你找到的角上。)

师:要求明白了吗?开始行动

汇报交流学生找到的角,教室里的桌子、椅子、课本、练习本、门、窗户等等上面都有角。

三、做角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在我们的周围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

(ppt出示要求)

师:先思考一下,用你的材料可以怎样做角?(思考1分钟)学生动手做,展示作品。

(展示用吸管折的角,并提问为什么是角?)

师:除了像这样折,我们还可以怎么做角?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用两根吸管做出角的,请他给大家展示一下。(重点说明没有拼在一起的是不是角,复习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四、比较角的大小

1、师:同学们真的是心灵手巧,不仅能做出角,还能正确的指出角。老师也带来2个生活中的角。

夏天,我们要用扇子扇风,扇子里也有一个角(出示扇子图)扇子慢慢打开,你观察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变大)

我们做手工时,要用到剪刀,剪刀里也有一个角(出示剪刀图)剪刀慢慢合拢,你观察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变小)

师:你发现角在张开合拢的时候会…?(变大变小)原来角有大有小啊!

(板书:角有大小)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从你的材料盒里拿出红色的活动角,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活动角,你能拨一个比这个角大的角吗?

问:你是怎么拨的?

师:能拨出比这个角小的角吗?

问:你是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

生:两条边往外张开角就变大了,往里合拢角就变小了。

2、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强,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图形王国,有一对好朋友,分别是红角和黑角,有一天,他们突然吵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比较大,请你们来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到底哪个角大?

生:一样大!

生:红色的大

生:黑色的大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一条边重合在一起

师:应该怎样重合?(讲解重合的方法: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师: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重合一下看看,(课件演示,两角重合)

结果怎么样?那为什么刚才有的小朋友认为红色的比较大呢?

生:因为红色的边长

师:老师把这两个角带到了课堂上,刚才小朋友们说红色的角边长,所以比较大,那老师把红色的边剪了一段,这个角变了吗?那经过我们的验证,说明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再看看这两个角,(红色角度小但边长长,黑色边短角度大)你觉得哪个角大?

生:黑色的角大!

问:为什么?

生:因为黑色的角两边张开大。

师:同意吗?所以,我们看角的大小是这两条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边的长短。

师:现在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了吗?谁能说一说。

师:请你拿出和老师一样的三角尺,老师三角尺上的这个角,和你手中三角尺上的这个角,哪个大?为什么?你能比较一下吗?

学生演示比较的方法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有点累了是不是,咱们来放松一下吧。

3、课间操:《我是一个小小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想要知道我大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练习

师:你现在知道如何判断角的大小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1、“想想做做3”。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这里有三个钟面,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给这三个钟面上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

2、智慧角

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角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把正方形纸沿直线折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大家先来猜一猜。没关系,大胆猜测是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步,大部分同学认为还剩3个角,也有同学坚持自己的见解,这很重要,要不要亲手验证一下,拿出你正方形的纸,动手试一试。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答案,不忙等一等没有完成的同学,同时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老师喜欢说话有条理的孩子。

总结:沿着边和边折掉一个角,还剩下5个角;沿着角和角折,剩下3个角;沿着角和边折,还是4个角。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所收获,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六、欣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下面老师带你们到角的世界里去遨游,去欣赏角给你们带来的最美丽的图画。(课件)

 

 

 

圆的认识磨课反思

田蕾

今年3月份,我校开展了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共计10人,抽签分组,我有幸成为第2组的组长,课题为《圆的认识》。

按要求,我们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准备一份教案。3月16日,我们小组第一次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确认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大致的教学过程,并且课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操作困难的环节也都一一预设了。最后,是小组分工问题:谁来重新整理教案?由于张耀芬老师即将上这节赛课,所以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好让她能更熟悉教材,更熟悉教学流程。谁来根据教案准备课件?沙淑秀老师主动请缨。(现在想想,其实我作为一个曾经上过这个公开课的过来人,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列出更详细的分工,比如:让两个人分别列一份教案,两个人设计PPT,还有一个人可以根据研讨的设想,设计一些上课时可以用的道具,可以准备的先准备好。但是我大意了,我总觉得大家应该都知道要怎么做。其实这和教学生是一样的,总以为学生一学就会,然后什么都不教,就点到即止,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3月20日,张老师和沙老师的任务都及时完成了,我也在第一时间下载下来,但是我没有仔细看,作为组长,我认为这是我们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应该在第一时间就研究她们准备的教案和课件,在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前提下,尽快召集组员进行研讨,而不是拖到第二天。)第二天上午,我们组的两位老师将本次的教案和课件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大致说好后再次进行分工,张老师还是修改教案,并且尽快列出需要板书的内容,我来把它制成贴纸,上课的时候可以节省板书时间。下午,张老师也把她需要准备的材料发给了我,我在抽空更改字体后,没有及时打印出来并做好,导致正式上课时没有呈现这部分内容,这是我失职的地方。

3月22日,张老师正式上这一课了,出现了如下几个状况:1.课件没有准备好,格式与教室电脑不兼容,上课铃声已经响了,我们还在教师办公室急急忙忙更改格式。2.对学生的估计不足、预设不充分,出现了问题不严谨的状况,如: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回答:球。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不严谨,教师可以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呢?3.教师由于课前的小插曲,明显感觉有些紧张。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把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不断复述的情况。4.对教案和PPT不熟悉,讲课讲到了PPT的前面,所以在点PPT的时候发现刚刚讲过的内容才出现了,教师选择又回头再讲一遍,这实际上是不需要的。5.对课程时间的安排把握不足,课程内容还没有上完,甚至是重难点内容还没有呈现就下课了。

我深知,这些状况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作为组长的我,在组织大家教研的时候,并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分工、及时修改。

我反思,我本人在集体活动中,是没有合作意识的,也没有奉献精神,凡事都只往简单了想,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懊恼。

希望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我能竭尽所能,做到更高(研究教材的思考方式更严谨)、更快(做事情更及时)、更强(教学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