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集体备课四
发表日期:2016/10/21 15:30:00 作者:高富宇 有751位读者读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词的意思。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品读文章破败的古寺部分的景物描写,初步感知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一 导入
1出示“宿”的古文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宿)你为什么觉得它是宿呢?
2 讲解宿,这个字啊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当中,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这是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为什么会住在古寺里?李时珍在古寺里都做了些什么?李时珍察访到了哪些药材?)
4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入17课。
5 简介人、书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庞宪 轮廓 破败 行囊 呃逆 呼啸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飞鸟归林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生嚼涎滑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借助课题概括文章内容)
看题目——李时珍夜宿古寺,七个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清楚了!
3 所以,同学们,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就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就比如这个题目。所以,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读这篇文章的题目
三 精读课文
通过预习课文你觉得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怎么样?(苦)
小组合作:
默读课文的1-7自然段,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很苦?
学生思考交流:
1 交流第一段,学生会找到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这两个词语来感受出李时珍的行走之苦,教师相机讲解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安徽湖北等地和好几个月这两处了解李时珍的行走路程之远、时间之久。
2 、当学生交流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会抓住破败这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古寺,
(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古寺的破败” (到处是灰尘——很脏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人来往 断垣残壁——非常危险)配图解释断垣残壁
(2)紧接着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上的作用。(这一段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李时珍住的苦,而是描写了一下这个古寺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通过这个古寺环境的描写就可以很清楚的体会到李时珍他们住的很差,条件很艰苦,设置一个小练笔。)
(3)指导朗读:大家已找到了古寺的破败,并对古寺的破败有了深刻的理解。能读出古寺的破败吗?(自由读,指名读)
(4)条件这么艰苦,假如让你会在这儿住下?为什么?(太苦了)
(5)出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从这个“就”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不怕吃苦,一门心思扑在修好《本草》上;对物质生活无所求,在他看来,只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了。)
3交流第五自然段,体会吃的苦。
(1)啃干粮 “啃干粮”的“啃”是什么意思? (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
动作表演( 干粮为什么要啃?)(风干了,硬了。可见放的时间长了。)
粮食放时间长了,说明了什么?(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可真辛苦啊!)
师:一个“啃”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李时珍吃之苦(板书)
(2)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文中有个词语告诉我们——多长时间?(长年累月)(是“长年累月”过这样的生活!)
(3)这么多苦,让我们觉得真是苦不堪言,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师徒两人的一番对话。
(4)出示: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师引读:李时珍笑着问(表情)
(2)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还会经受什么苦?(心灵之苦)
(3)抓住长年累月来强化理解李时珍的苦
(体会李时珍是一个________的人。)
四 教学生字
1 宿 2 徒
五、过度总结
1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还有许许多多的感动人的小故事,我们可以课后收集一下。
2 用环境描写烘托的方法写一个小练笔。